小舖在2004年開創了台灣唯一專注經營自費出版的服務,三年下來,竟也服務過超過百位作者。
「作者」是個有趣的身分。
出過書和沒出過書的作者,差別就像是生過孩子與懷過孕。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出過書的作者已不單純是一位創作者,當他/她的「創作」上架成為市場上的「商品」,作者就與銷售行為產生了關連。作家就成了賣家,與一般賣家不同的只是你可能還有一家出版社或總經銷做買賣代理人。
我們發現作者有幾個常見的迷思,因此特別借本單元來加以說明。


迷思一:書價不算定太高!
書價要定多少錢?要根據哪些因素來定書價?
在書印好前,小舖會根據印製成本與市場行情,提出一個建議區間,協助作者決定書的理想售價。有時候作者可能高估了作品的賣相,將書價定在偏高的水平,因為他看「市面上這類書都定這個價格」。結果,等到書被書店大量退回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對作品太具信心,定價時沒有採取較保守的定價策略,以致於讓一本編排與設計都不錯,內容也頗具水平的作品,因為二、三十元的價差,打退了讀者的購買慾。
在判斷書價算不算太高時,記得要先假設你是一位讀者,而不是作者。若同類書中有幾本你覺得不錯的作品,在挑書去結帳台時,讀者常挑的是「有打折」、「定價略低」的那一本。


迷思二:封面設計自己包!
隨著電腦軟體的普及應用,會使用美術軟體設計的人也愈來愈多。因此為了配合作者需要,小舖也同意讓作者自行委外設計封面,同時換得數千元的封面設計折價。幾次經驗下來,我們發現作者委外的設計品質都參差不齊,不但影響書的美感,也經常無法引發讀者的購買慾。好不容易湊足經費來出書,卻由於省了幾千元的設計費而導致書的銷量降低,其實反而得不償失。
仔細算起來,假設省了六千元封面設計費,印製2000本,每本成本降三元,相對來講,賣一本書的獲利若也增加三元(至少),整體來講好像就先賺了一萬二千元,但實際上,若沒設計好封面,銷售率假設因此down了二成(400本),書價若為200元,那麼其實損失反而是增加了四萬元。
一般出版社常會設法增加一點成本來提高書的質感,讓讀者覺得物超所值。自費出版的作者有時恰相反,是設法省下一點成本─方法包括自行校對、封面找親朋好友設計、降低印製量─導致書的質感或價值感變差,讓讀者覺得不值得買。
該省的是什麼?不該省的又是什麼?出版一本書前,也需要相當的評估與思考。
迷思三:我有通路可以自己賣,賺得較多
嚴格來講,這個迷思是有點道理。小舖剛開始做自費出版時也曾這麼認知過。


小舖有些作者不在乎銷售量,他們或者只是印來留念,或者是要送給客戶的智慧典藏贈書。只要你的書沒準備貼上價格條碼去勾引讀者的荷包,你就可以不必在乎印書成本與賣書利潤了。
(2007/10/1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自費出書找白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