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美味誘人的蘋果日報,從2009年5月2日起推出了號稱超越所有書局公正性與客觀性的「暢銷小說排行榜」,在推出第二周時,據說參與調查的書店家數已達8735家,已佔有賣文學小說之普查書店總數9770家的8成9。
一個跨書店系統的暢銷小說排行榜……嗯,聽起來真的像是在造福讀者的一項創舉。以前中國時報「開卷」和聯合報「讀書人」做不起來的事,蘋果果然還是本領高強,率先以極高的達成率達陣了。
而在「8成9」旁邊看起來有點像在罰站的金石堂與誠品兩大主要書店系統,仍不準備加入這個遊戲。
做為一個讀者,我也覺得這個排行榜很好,至少感覺上公正性確實比書店系統自己擺的排行榜要高一些,好像這樣做滿有意義的。從另一方面來看,大家也可以從銷售數字來感嘆一下文學小說在市場上的可憐地位。譬如蘋果統計4/27到5/3期間的第一名小說是《暮○○○》(我不想錦上添花再替書打廣告了)這本翻譯小說,單周銷量是1898本,全台灣平均每天賣不到272本。共同名列第十的兩本小說當周則賣了347本,平均每天全台灣賣不到50本。
換言之,一本小說在全台灣(參加普查的8735家)書店每天只要能賣50本就有機會上榜。這個數字應該會讓台灣所有寫小說的人感到既悲(小說真沒市場)又喜(上榜好像沒想像中那麼難),不過更令台灣的文學創作者感到難過的應該是:上榜的十本小說,只有一本應該是因為在7-11銷售才因此拼進榜的中文創作小說。
我猜,若便利商店系統沒列入統計,外文翻譯小說應該會包辦前十名。
不過,這現象在出版市場已不算鮮聞了。我比較關心的是另外一件事:這份排行榜會產生什麼效果?
我猜看看:
一、已經砸錢行銷與宣傳的小說,可能因此多了一次免費的宣傳機會
二、冷門的好小說依然冷門
三、有行銷預算的小說,可以省下金石堂與誠品的廣告預算,去其他書店系統或蘋果買廣告
四、蘋果開始搞一個閱讀專刊?K書王?翻書王?買書王?愛書王?找書王?電書王?(專刊若參考使用了以上名稱,請記得註明出處)
五、文學小說開始多了一個專屬的廣告版面(這倒算是優待了在書市裡冷不死也熱不出汗的文學小說)
六、各書店(除了誠品與金石堂)開始會用心整理文學小說銷售資料,但不用自己做排行榜了
七、各書店(除了誠品與金石堂)的文學小說區開始貼上蘋果免費提供的排行榜,間接也鼓勵了讀者參考排行榜來買小說
八、各書店(除了誠品與金石堂)開始看蘋果排行榜來調整書單與進貨量,省時又省動腦力
九、文學小說的宣傳方式越來越不「文學」(請參閱蘋果排行榜旁幾乎佔整版的內容;此外,「文學」二字在本行的定義與內涵請自行想像;順便拜託蘋果排行榜主編:名模與明星們的版面真的、真的夠多了,別再把版面拿去刊他們的閱讀心得,比他們認真的讀者亂抓都一大把吧!)
十、出版界開始多了兩項新挑戰──(1)如何用最少花費將文學小說衝上蘋果排行榜?(2)如何把旗下的作者包裝得像名模和明星?──和一項新工作──公關書不用寄給作家和書評寫手了,改寄給明星與名模的經紀人吧。


再來看幾個可能蘋果也不太願意見到的狀況:
一、有心人去參加普查的8735家書店,每天去買某本文學小說50本,只要買七天,就有機會換一次蘋果的免費上榜推薦
二、誠品與金石堂兩大書店系統還是堅持不加入數字集團辦的數字遊戲,數字較大的那兩個數字進不了排行榜,銷售數字的參考性可能因此開始降低
三、書店故意或非故意提供錯誤資料,進而影響銷售數字的公正性
四、蘋果的閱讀專刊最後沒能搞起來(對於很會搞企劃的蘋果來講,我也會覺得可惜,我還滿想看看蘋果的閱讀專刊會如何與眾不同)


事實上,精明一點的讀者也會注意到一個看起來好像沒問題的問題:蘋果排行榜底下所管理的這8735個數字的公正性與可信度,是否一定比誠品與金石堂透過電腦系統自動管理的銷售數字來得高?
理所當然嗎?
我想,蘋果排行榜需要揭示更多具說服力的證明,來取信少數較喜歡動腦袋的讀者。


其實,最可惡的還是排行榜這玩意兒。
買書為什麼要看排行榜?
書店和蘋果做排行榜是在幫讀者還是害讀者?
文學小說排行榜是幫了文學還是害了文學?
排行榜這玩意兒對出版界和閱讀風氣的提昇有什麼實質幫助?
以上這些或許才是我們要把榜單扔下後認真想一想的問題吧!
(2009/5/1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自費出書找白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