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醫師VS心理諮商博士,帶你一次讀懂「神經心理學」

陳偉任醫師,除了是執業的精神科專科醫師外,同時也是心理諮商博士,從事個人及團體助人工作二十多年,近幾年,已舉辦上百場的演講及工作坊,與大家分享如何在實務工作場域以及日常生活中運用「動機式晤談」、「阿德勒心理學」及「神經心理教育/諮商」等心理學。

陳偉任醫師更以「秉持專業,知識普及」的精神,著作心理科普書頗豐,至今已經出版《強化動機 承諾改變:動機式晤談實務工作手冊》與《阿德勒勇氣寶典:自助與助人手冊》兩書,近日又出版了《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一):大腦如何感知這個世界一書(預計再出版下冊),從腦科學的角度進行心理學探索。透過本書會發現,神經心理學離你其實並不遠,一旦搞懂腦科學與心理學,你的人生將會變得很不一樣。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一):大腦如何感知這個世界page 146.jpg

圖/白象文化出版提供

 

★書摘

假使孩子在童年時,經驗過多的負面童年經驗,再加上如果遺傳到來自爸媽都是短的血清素轉運體基因,那麼幾乎可以預測這個孩子在成年後,八九不離十會罹患憂鬱的相關症狀。       精神症狀與腦科學——焦慮/憂鬱

 

憂鬱症的患者,大都是源自於內側前額葉皮質過度活化,以及伴隨背外側前額葉皮質功能下降。大腦內側前額葉皮質過於活化,容易導致我們放大負面悲觀的感受,而外側前額葉皮質功能減弱,問題解決能力就會下降。負面思考被放大,以及解決事情能力下降,就容易讓人現在困境中,出現憂鬱的相關症狀。比起一般人的大腦,憂鬱症病人的腦造影通常會顯示背外側前額葉皮質活性比較低,而在腹內側前額葉皮質與杏仁核的活性則來得比較高。關於憂鬱症患者在額葉皮質功能的影響,左右腦會有不一樣的呈現。一般來說,憂鬱患者的左側大腦的背外側前額葉皮質活化的程度較低,而右側大腦的背外側前額葉皮質活化的程度較高。

憂鬱症患者前扣帶迴皮質的功能,也會受到影響。前扣帶迴皮質在大腦的功能,主要是負責協助人們解決模凌兩可、訊息有衝突的情境,也是負責目標監控。對憂鬱症患者來說,前扣帶迴皮質很難被激活。前扣帶迴皮質功能失調的結果,會導致我們對外在環境的監控能力下降。下次當你看到憂鬱症患者,在兩難的情況難以做出決定,也就不會感到意外了。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一):大腦如何感知這個世界page 178.jpg

圖/白象文化出版提供

研究也發現顯示,當外側韁核被激活的時候,就會抑制血清素的分泌。血清素不足,會導致個體出現憂鬱的相關症狀。憂鬱也會讓染色體上的端粒酶變得比較短,意味著憂鬱症的患者,會比較容易呈現衰老的現象。

長期罹患憂鬱症的患者,大腦某部分的腦區會呈現萎縮、伴隨神經細胞死亡,以及神經突觸的減少,這和腦中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血清素因壓力或體質之故下降,以及壓力荷爾蒙皮質醇上升有關。罹患憂鬱症的患者,經抗憂鬱劑治療後,他大腦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血清素、及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功能會跟著恢復,憂鬱的情緒也會因此有所改善。研究也發現憂鬱的患者,經治療過後症狀緩解的病人,他們前扣帶迴皮質功能失調的情況,環境監控與兩難處理的能力也會有所改善。

憂鬱除了和長期壓力有關以外,研究也發現經常感受孤獨的人也很容易罹患憂鬱症。人是社會的動物,我們的大腦特別被稱為是社會腦,在其出生的時候就被預設為渴望與社會連結,因為失去與群體的連結,就無法獨自面對大自然的野獸而生存下來。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說,有些憂鬱症的相關症狀,其實是警示自己已經失去了與社會的連結。找回與社會的連結,也是治療憂鬱症的方法之一。

在我的臨床工作中,一個人會罹患憂鬱症,也不全然是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遺傳基因在憂鬱症的形成,也扮演相當的角色。腦科學家發現,大腦中的血清素轉運體基因(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也參與了一個人是否容易受到壓力影響而出現憂鬱的相關症狀。血清素轉運體基因有兩種不同的基因表現型,一種較短,一種較長。每個人身上都有兩套血清素轉運體基因,分別來自爸爸和媽媽,有可能兩套都是短的、兩套都是長的、或是一套長一套短。如果兩套都遺傳到較短的基因,那麼這個人就容易被生活壓力所擊倒,容易罹患憂鬱的情緒。反之,如果兩套都遺傳到較長的基因,那麼這個人就擁有比較好的抗壓能力,生活就會比較陽光。

其實基因並不能完全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我們和周遭的環境的互動,特別是與人的互動方式,將會決定哪段基因打開或關閉,進而對我們的大腦產生深遠的影響。也就是說,即便家族裡有容易罹患憂鬱症的基因,我們仍然可以運用某些策略,讓那些帶有憂鬱的基因被抑制而無法表現。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一):大腦如何感知這個世界cover_頁面_1.jpg

圖/白象文化出版提供

 

【作者介紹】

陳偉任(作者)

從事個人及團體助人工作二十多年經驗,熟悉「神經心理教育/諮商」、「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動機式晤談」、「家族治療」、「認知行為治療」、「現實治療」以及「焦點解決學派」。對於處理親子教養議題、兩性問題、自律神經失調、壓力、憂鬱、焦慮及失眠等問題有許多臨床實務工作心得。近幾年,已舉辦上百場的演講及工作坊,與大家分享如何在實務工作場域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運用「動機式晤談」、「阿德勒心理學」及「神經心理教育/諮商」等心理學。

 

李佳燕(繪者)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美術研究所碩士

曾獲南美展西畫優選、日本示現會展油畫入選

現專職繪畫工作

 

【購書連結】

蝦皮:https://reurl.cc/6LRnor

Pchome:https://reurl.cc/MXoKp4

金石堂 / 誠品 / 博客來 等各大書城皆可購買

 

責編:小白象

arrow
arrow

    自費出書找白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