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惜生命,為犧牲者留存真實紀錄

     《遺址》是林承志先生的一部傳奇長篇小說,故事發生年代在1985~1990年,國軍在佳山計劃建設期間,工兵部隊執行建安737工程,在台東志航基地施工開挖出原住民石棺後,即遭逢嚴重工程意外造成人員死傷的歷次真實紀錄,是首部以國防機密佳山計劃為背景的歷史小說。

林承志:從第一次癲癇中士的1985年,到最著名的1990年18將軍空難,之所以後來會被流傳成石棺詛咒,除了發生時間點太多說不清楚的巧合,我想整個工區很大,來來往往參與過的人很多,但每個人聽到的,或親身經歷的大都只限於自己服務期間當下發生的事故,加上當時的部隊資訊相對封閉,所以大家拼拼湊湊,就漫延成一時的神祕流傳。

     作者林承志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於1985~1988年底因轉服國軍預官役而置身其中,便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與信仰為出發點,將一段段碎裂的記憶殘影以及三十餘年前國軍工程所產生的振動漣漪串聯起來,完成這本結合軍事、宗教、種族、人文、歷史等多重元素,故事鮮活,題材新穎,引人入勝的作品。

 

疼惜同袍弟兄,為犧牲者留存真實紀錄.jpg

圖/白象文化出版提供

 

回到傳說,重現口耳相傳的故事

林承志:那是多麼棒的一段傳說啊……你想想,部落之間的戰爭,把載著10幾20人的風箏放到天空中,從天空中射箭下來,光想像就是一場多麼浪漫的戰爭場景,只是聽說就感覺到興奮!當然,我也是學工程結構的,也沒辦法想像風箏是要怎樣載人上去,也有可能那時候的風箏跟現代的定義不一樣。但是你冷靜下來思考,對戰的雙方都有相同的傳說,海邊還存在著流傳綑綁繩索的風箏石,這不就是台灣最早的空軍記憶嗎?有著這麼棒的傳說,怎麼可以任它埋沒在市井塵囂之間?

     《遺址》敘述的是台東石子山阿美族(阿密斯)與卑南族(普悠瑪)爭奪地盤的古老戰爭故事,從普悠瑪王子與打鐵匠因為買賣誤會引起戰爭說起,直到聖地噴出祖靈怒火,嚇跑了戰勝一方的普悠瑪族,重現了部落傳說中的戰役場景。當然,現代的部落也已經瞭解到,連接原居地的都蘭山,其實是一座死火山,而傳說中趕走普悠瑪族,來自祖靈的怒火,正是古老的都蘭山噴發的焰火導致。

 

回到傳說,重現記憶中的故事.jpg

圖/白象文化出版提供

 

拼湊一段宗教轉換過程,編寫遺失的文明

林承志: 既然“Kakawasan”這個部落名稱原意是祖靈居住之地,那一定跟巫術有非常深的宗教連結,但是到了現代卻已經全基督教化,且小小的一個部落建了兩座教堂。當我詢問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演變,得到的答案卻是因為近代為了建設機場,部落不但三次遷村,還被一分為二,很多古老文明都已經不記得了。所以在編寫的過程當中,我想,這個部落其實也是國防建設下的犧牲者……我沒有能力還他們一段歷史,但是我可以為他們編寫一個故事。

     《遺址》的故事發生地是位於台東阿美族的石山部落Kakawasan,意思是祖靈之地。kakawasan一直以來就是仰賴土地生存發展的部落,但為了國防建設迫使部落前後三次遷徙,以致文明大量遺失,也流失了很多當地的文化傳承,無奈的,現在只能在口耳傳說間,拼湊曾經屬於他們的片段。

 

拼湊一段宗教轉換過程,以及失落的文明.jpg

圖/白象文化出版提供

 

讓生命擺盪於部落傳說與真實景況之間

林承志:從小兵到將軍,犧牲者的年代距離今天也已經超過30年了,既然《遺址》的目的是因為珍惜犧牲者的無價生命而留存記憶,無關追究責任,為什麼不讓犧牲者的故事融入美麗的傳說一起留存?又或者說,讓古老的傳說在現代重現,一起寫進歷史?

     於是,作者便以工兵連隊施工過程工程意外真實紀錄及部落傳說為兩條主軸,以虛擬的人物回到古老傳說尋找石棺謎底:一個嚮往基督的年輕女巫,一個優秀幹練的軍官戰士,一個保護女巫的熱血勇士,三個被命運選中之人必須回到傳說中的聖地,化解祖靈的懲罰和石棺的詛咒,因而展開冒險的歷程,同時也紀錄機場工程的艱辛,並探索部落文化的變遷。

  《遺址》用文字還原過往、置身其中,試圖融情入理的進行拼湊,追溯了石棺的發現、生命的無常、信仰的執著、宇宙的奧妙、古老傳說、詭異事件等,讓故事擺盪於原住民傳說與真實景況之間,跨越理性無法解釋的生命層次,將其一一拾起、組織,化為一道道深刻的生命肌理。

   《遺址》在意義上,也是在參與這個拼湊工作。透過作者厚實而細膩的筆觸加上豐富的想像力,精彩又理所當然的還原傳說,結合匪夷所思的真實紀錄,再融入自然生動的虛擬描述,讓懸疑漸入緊張的故事劇情在虛虛實實之間穿梭,完成《遺址》這部小說創作。

    即使是魔幻的虛擬過程,字裡行間平實的角色描寫及劇情舖陳,就像真的曾經發生過一樣,能夠感受到作者對於遺失部落文化的遺憾,並在誠心的填補空白。此外,故事中除了探索原住民傳統文化的神靈信仰,也包含了原漢的誤解與衝突,而最終達到共存共融的關鍵,便是一顆敦厚的心。

 

圖片1.png

圖/作者自行提供

 

向國軍致敬,共同成就今天台灣國防

     就在kakawasan原居地改建為機場的同時,一段台灣青年從軍參與國防建設,不幸意外犧牲的真實記錄也在上演,30年前他們的付出,共同成就現在台灣天空最堅實的屏障。「當時的犧牲,是為了國家的未來;而你我的現在,正是當時國家的未來。」林承志如是說。最終,石棺事件並沒有謎底,一代台灣青年從軍的犧牲以及部落文明的失憶或許無奈,但我們能夠做得到的,是讓這個故事永久留存,永遠不要被遺忘。

 

後記:《遺址》的創作已經獲得空軍司令部肯定,經由作者落款:鷹揚/珍惜,於2023年3月25日贈書台東志航空軍基地史料館收藏,為工程期間殉職人員紀錄永久留存。

 

“  簡中士用木棍把石蓋板頂一頂,稍微用力就能推動,當推開石蓋板底下物品重見天日,迅即一股青煙夾雜刺鼻腐臭衝入簡中士鼻孔,簡中士瞬間腦袋一陣酥麻,還來不及查看已經被嗆得咳嗽連連。

簡中士:咳~咳~咳,幹,有夠臭!

回神後用力咳掉卡在喉嚨間的難受,簡中士定下神來重新查看。

簡中士:啊~~~幹!

簡中士才看一眼底下物品,立即嚇得倒彈跌坐在地上。爬起來再重新探頭查看,底下竟然是一副石棺,內容一副烏黑骷髏,以及滿棺玉石瓶罐等陪葬物品,簡中士側著身體歪著腦袋,用顫抖的手把木棍伸進石棺內,剛剛碰觸還來不及撩撥就趕緊縮回來。

簡中士:啊……哇幹你娘真正挖到鬼啊啦……

神情激動的簡中士嚇得丟開手上木棍哇哇大叫,倉惶往連排長方向跑去。

一條黝黑發亮的大蛇從骷髏底下鑽上來,不時「沙、沙、沙」吐著血紅蛇信抬頭向棺外張望。

 

遺址cover修.jpg

圖/白象文化出版提供

 

【作者介紹】

林承志

52年次,中國工商專科學校(現中國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科畢業。

喜歡以「血液裡充滿文字的工程老兵」自居,工程職涯曾經參與佳山計劃、台北鐵路地下化、台北捷運等多項重要國家工程建設,並且在2019年勤美學榮獲全球最大媒體Dezeen Awards建築類Rebirth Project獎項的「勤美學森大」案建設期間擔任工程專案經理。

從小接受家庭在音樂等藝術及文藝積極培養,少年時期為台北「榮星兒童合唱團」團員,並曾經於1973年隨該團代表國家遠赴東南亞巡迴演唱;職涯期間利用工餘參加「電視電影編劇班」學習故事創作技巧,以電影劇本《赤子纏龍》為第一部編劇創作作品,並曾經以演員身分參加電影《山的那一邊》,以及電影短片《走嘸路》的演出。

作者林承志先生,是228事件受難者,台灣第一位留美博士林茂生博士之孫。《遺址》是其以服役期間的親身經歷,編寫完成的長篇歷史小說創作作品。

 

【購書連結】

蝦皮:https://reurl.cc/gZ1QKX

Pchome:https://reurl.cc/Q4xW05

金石堂 / 誠品 / 博客來 等各大書城皆可購買

 

責編:小白象

arrow
arrow

    自費出書找白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