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浴佛節,特別介紹佛法醫師藍傳盛。人的疾病有來自肉身的,也有來自心靈的,肉身的疾病可以透過醫藥來拯治,而心靈的疾病則必須透過「修為」才能對治。就佛教來說,人心靈的疾病與痛苦來自「無明」,也就是「貪嗔癡」三毒,而修行佛法就是根本拔除三毒,讓人徹底離苦得樂的無上解方。所以,好的醫生要能治人的四大身病,也要能醫人的無明心病,而藍傳盛醫師,便是這樣一位兼具醫術醫德與宣揚佛法的良醫。
藍傳盛醫師與他的佛學著作
藍傳盛醫師,除為診所院長外,也曾任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監事等職務,投身醫界公共事務不遺餘力,徹底履行醫生懸壺濟世的職責,公餘之暇,也獵涉佛學凡二十年,已著有《佛法三百問》、《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上冊)》》、《大乘起信論義記別記研究》、《佛性辨正》等書,目前仍研究著作不輟。
藍傳盛醫師的佛學特色不在於長篇大論,抒發己見,而在於能在浩瀚的三藏中,簡要而精確的建立佛學的體系架構,並整理釐清習者容易混淆的觀點,讓人能夠明確的掌握佛學的綱要與進路,避免陷入五里迷霧之中,迅速走出自己的覺悟之路。
《佛法三百問》系列,一部袖珍型佛法百科全書
學佛者最常陷入的迷霧便是,佛法有大小二乘、印度三系、中國八宗以及密教,此外還派系林立,說法不盡相同乃至相互辯駁,因而習者經常懵懵懂懂,相互混淆,乃至自我詮釋,偏離正道!所以學佛的要務便是要釐清各教之說,建立條理清晰的正知正見,如此才能掌握修行之道。
《佛法三百問》系列將佛學知識分門別類,篇章架構明確;各篇之下再以問答方式逐條陳述,條列分明,論說簡要中的。佛法雖繁雜紛陳,但只要從聞思修、戒定慧、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五乘,循序漸進,持續修行,終有可成。藍傳盛醫師的作品,能使佛法初學者於短時間內,清晰明確地一窺佛法全貌。
“ 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學佛的目的是使自己轉迷成悟,離苦得樂,即所謂上求佛道。自己得悟了,也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同成佛道,即所謂下度眾生。法華經方便品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這「一大事因緣」就是為了使眾生了生死脫輪迥。所以簡單說學佛是為了自己了生脫死,脫離六道輪迴,跳脫三界,得到內心永遠的快樂,同時需由小迥大,從小乘進入大乘,幫助別人或眾生也同樣得樂,達到菩薩自利利人、自度度人的目的。但是如何轉迷成悟,如何離苦得樂,前者是解,後者是行,所以如何解行並重,就需方法與歷程,這也是學佛的內容。“
圖/白象文化出版提供
《佛性辨正》,了悟佛性,便易成佛!
佛教可稱為眾生學習修行後可以成佛的宗教。然而,究竟要學習什麼佛法才能成佛?學習佛法後大家都能成佛嗎?這些關鍵問題的解答,可從「佛性——成佛的因性或成佛的可能性」之辨正略窺一二。
佛性思想萌芽於印度,卻開花結果於中國,中國佛教的許多重要宗派的建構可謂均以佛性思想為基礎。然而佛性思想在發展過程中,卻衍生了很多爭論,除了眾說雜沓,連同一部經典亦見前後論調不一的情形,諸多爭議與問題,亟待研究解決。藍傳盛醫師有鑑於佛性思想的重要性,故於本書中對佛性作全面深入而廣泛的了解及探討。
“ 明心就是見性嗎?
心性以一般而言,心與性是不同的。性是心的體,心是體相用總表現。但禪宗的心是指本心、自心,「直下頓了自心本來是佛」,頓了自心即明心。性是指本性、自性,「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故頓了自心「本來是佛」及識自性「一悟至佛地」,可見明自心及識自性都能成佛,兩者結果是一致的,即明心及見性都能成佛。 “
圖/白象文化出版提供
引導初學進入佛學的奧妙殿堂
佛法浩瀚,包羅萬象,大至宇宙起源,小至極微剎那,無不該括涵蓋,但佛經艱澀難懂,每每佛書在手,不知所云,稍能聞思,又不知從何修起!如果想進入佛學殿堂,一窺佛法奧妙,需要一本好的指導書,而藍傳盛醫師的佛書系列,便是很好的敲門磚!
【作者介紹】
藍傳盛
一九五四年生,台灣高雄市人。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曾任高雄醫學院內科學講師。
現任藍傳盛診所院長、高雄市政府市政顧問、中華民國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總會輔導理事長。
曾任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高雄市高醫校友醫師協會理事長、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監事、台灣家庭醫學科醫學會常務理事。
公餘之暇,獵涉佛學凡二十年,對佛學研究興趣盎然,每每佛書一卷在手,終日啃讀。對佛教各宗均有深入獵涉,本書即對佛教各宗作深入簡出之介紹及探討。
【購書連結】
《佛法三百問》
Pchome:https://reurl.cc/LNYNG3
《佛法三百問 第二集(上冊)》
Pchome:https://reurl.cc/pL7LEb
《佛性辨正》
Pchome:https://reurl.cc/XLoLdg
金石堂 / 誠品 / 博客來 等各大書城皆可購買
責編:小白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