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cover photo尋.jpg

  跳出“文革”題材的窠臼,跳出所謂“傷痕文學”或淺嘗輒止的“反思文學”的框架,將發生在當代中國的故事上溯到華夏民族五千年前的歷史源頭,並將各個歷史時期的故事錯落有致地結合起來進行生動的描述,進而“通過歲月變遷與人性變異這兩條軌跡所折射出的複雜光譜,引發人們對於時代趨向與民族命運更為深切的思索。

長篇小說《尋》的敘事主線,是當代中國的一位高等藝術院校教師對其少年時代一段傳奇經歷的回憶。

通過他在流亡途中結識的高人逸士所講述的紛繁複雜的故事,對於華夏民族的遠古歷史做了一次全新的顛覆性的闡釋;隨之也對這個民族在歷史演變過程中形成的的某種“劣根性”,進行了毫不容情的深刻的解剖。

這部作品對於中國民族性的話題,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最深遠的追尋,和迄今為止最深切的剖析。

發生在當代中國的現實故事,在長篇小說《尋》中,通過作者的精心構思,同五千年前黃帝戰蚩尤的遠古傳說有機地聯繫起來。蚩尤作為華夏民族的遠祖,其事蹟能夠以一種現實主義的形態得以完整的展示,這應該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

而蚩尤的壯麗史詩與其血脈傳承後的激蕩敘事及其在當代社會的蛻變故事得以一波三折地生動呈現,實可謂作者的神來之筆。基於此,書中人物尤老師所述:“現而今中國人的一切問題、一切弊病、一切荒謬,恐怕都不能簡單地歸罪於歷史上的某一時期、某一團體,或者是某種力量、某種思潮,而應該追溯到距今五千年以前,也就是黃帝戰蚩尤的那一時刻。那就宛如一聲大爆炸,決定了這個民族後來的命運。……”也就自然而然地使讀者感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而來自中國大陸和臺灣的作家、學者、大學師生等人的部分讀後感,已顯示出長篇小說《尋》的藝術感染力超乎尋常。

尋.tif

對於廣大的中國讀者來說,這可能會是他們生命中的第一次機會——能夠以新的視野清醒地認識自己先祖的歷史,並重新審視華夏大地上的百年風雨,從而對於自己現時的處境與歷史的責任產生一種新的認知。我相信,當眾多的中國人瞭解並讀懂這部作品之際,也就是中國能夠真正革新富強之時。

 

【注】老默,北京作家、學者、藝術批評家。

【注】全文網址http://www.elephantwhite.com.tw/ps/buybooks/item/5e819f82-b170-438c-abe0-49fcd348cfe2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自費出書找白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